另外,用什么輪組跟你用什么車架關系不大,slr01這種綜合架也可以上50的碳刀,關鍵看你騎什么路,平地多還是爬坡多,還是綜合路面,業余愛好者如果預算不多,很難備齊幾套輪組,我建議你選擇38的,理由上面說了,50的估計你是踩不動的" />
38綜合一些,兼顧平路巡航,加速沖刺,爬坡,50的巡航會好很多,爬坡,沖刺吃虧,而且,50的碳刀重量大,想體會出巡航比38的好,你的腿需要非常好才行,你可以去搜一下評測,很多人根本踩不動zipp303(45)這種50左右的碳刀。
另外,用什么輪組跟你用什么車架關系不大,slr01這種綜合架也可以上50的碳刀,關鍵看你騎什么路,平地多還是爬坡多,還是綜合路面,業余愛好者如果預算不多,很難備齊幾套輪組,我建議你選擇38的,理由上面說了,50的估計你是踩不動的
我們這邊都是大平路,按說現在的大牌子碳圈應該都解決燒圈的問題了,貌似看過帖子說剎車要短促,不要一直帶著,請大神解答
明顯不1樣的1,即便是輪組重量1樣,圈重也不1定1樣。花鼓和輻條重量影響不大,圈的重量和胎的重量影響很明顯2,即便圈重1樣了,踩踏感覺也明顯有區分的。假設是1直坐姿爬山,那區分不明顯。如果是搖車較多,那區分就比較大了。框高會帶來明顯的沉重感和滯后感,和風阻和質量散布無關。3,實際框高要算輻條的焦點位置。像是mavic碳刀,輻條拉在小鋁圈/碳圈上,然后包碳殼的做法,結果就是搖車也很輕盈。不過直接致使剛性也就那樣了~~重量也小悲劇。固然嘛~~要是框極度輕,也能改良這個缺點的。比如框重只有200多g的LW、RZR、MCC之類。但是整體感覺還是跟用純潔的低框爬山輪有些區分。個人覺得50mm的碳刀,爬起山來的感覺都和R561差不多了~~
和平路與平安大街交叉口西北角有個店,忘了叫什么了。店很大,很專業,你可以去看下。
側風對高框的碳刀影響大,爬坡的話如果想用碳刀可以用38MM高度往下的,24MM的那種爬坡好用,我用的是BORA ONE,爬坡比低框的重量比它重的菜鋁輪要費勁兒一點兒,如果要騎下坡的話,碳刀比較費圈和剎車塊,而且剎車效果確實不如鋁輪來的好。我建議預算夠就一鋁輪組,一碳刀。 查看原帖>>
其實你可以考慮前后用60MM碳圈,編24的條。。。絕對很好用很好騎。。。 查看原帖>>
碳纖維輪組和鋁輪的區別主要如下,剛性,碳纖維遠超鋁輪,這個才是決定兩者區別的因素;可塑性,碳纖維的可塑性同樣遠超鋁,你可以看看,有很多碳刀的外形是進行過空氣動力學優化的,外形并不是完全的平滑;重量,這個放到第三,同樣的尺寸的碳刀和鋁刀重量差距,在400g-500g左右,比如比較常見的35框高輪組,vision的team 35是1850g,而bora one 35碳刀是1400g,這個差距是比較可觀的,但僅限于爬坡比較多的路段,平路巡航這個差距可以無視,因為500g增加的滾動阻力根本感覺不到;剎車皮不一樣,除了鋁邊碳跟鋁輪的剎車皮一樣,全碳的是專用的剎車皮,比如著名的swiss stop